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被丟包火星怎麼辦?他孤獨求生挺下去」聊小說《火星任務 ( The Martian ) 》

⒞安迪.威爾(Andy Weir).三采
2014年我個人推薦第一名的好作品!
真的,翻開以後,就像走了一場驚險刺激的太空冒險。

  ■故事大綱

戰神三號任務執行中,將六名太空人送到火星執行採集任務。
儘管這並非美國第一次送太空人到外空中,然而身在其中的馬克.瓦特尼卻在一次意外當中,獨自留在火星上。
也許他可以就此自我了斷,他卻選擇讓自己活下去,直到回歸地球的期望有了一絲曙光......

  ■讀後感

會買這一本除了書評、今年比較喜歡科技感重的故事以外,介紹提到了這麼一句話:只要你看到十頁之後一定會笑。

對我來說這本簡介跟《魯賓遜漂流記》有點雷同的作品本身就滿吸引我的——《魯賓遜漂流記》顧名思義就是魯賓遜飄到外島去,想辦法求生存的故事,當然電影《浩劫重生》也是差不多的梗概,這本《火星任務》也是相同的模式。

如何生存本身滿容易引起我的興趣,加上如果你是在火星上獨自一個人求生,那又該怎麼辦呢?難度可能比前兩者還要高很多,更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

我滿喜歡看書本對於作者的介紹,除了認識作者多一點以外,也蘊含某種意義。

由於《火星任務》的內容需要大量專業的太空知識,如果只是一般的文學家恐怕需要耗上為數不少的時間去認識,一看作者安迪.威爾(Andy Weir)的來歷就可以了解本書的專業深度。安迪的來歷實在太讓人驚訝(如果看過本書更會覺得裡所當然應該有這樣的程度),父母是微粒子物理學家及工程師,於是安迪15歲就被美國國家實驗室招攬,之後專職電腦程式工程師,本身也熱愛物理相對論、軌道力學以及火箭,介紹稱之為不折不扣的太空宅男,我想就異於常人優秀的履歷來說,儘管是個宅男,卻是個非常有深度的宅男。

所以對於裡面專業知識的期待,我是不高的,因為鐵定看不懂(更不用說吐嘈哪裡的知識有謬誤)。

既然如此,這本書還是有非常多樂趣可以探索,不應該當成理科學生專用參考書(?),有些淺白解釋的部份還是可以靠想像理解。

我必須承認看到十幾頁以後我真的笑了,因為主角很幽默,噢,修正一下,是超幽默
首先,馬克.瓦特尼(以下簡稱瓦特尼)在和小組集體出任務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致使他們被迫提早回到接駁小艇、並且返回賀密斯號結束這次的任務。不幸的瓦特尼卻被沙塵暴捲起的尖銳天線刺中,間接飛離小組,迫使領導者露易斯必須下令捨棄瓦特尼。

醒來的瓦特尼第一件事就是先確認手邊的資源,以及了解一件事,那就是他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火星上。
嚴格來說,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實——假使在地球上存活,至少不需要煩惱氧氣,偏偏是在缺乏氣壓的火星上,氧氣有限、食物有限、水有限,放眼望去火星上只有缺乏細菌的土壤,還有就是孤獨的陪伴。

隨著瓦特尼清點所有的家當過後,這時候就能很深刻的體認到一件事,你知道你要死了。受限的生活幾乎能看到生命的終點,即使不斷的縮減糧食和氧氣,也沒有辦法無限期的延長生命,更不用說在火星上種植植物或是儲蓄水分、製造氧氣,從根源上就是一件困難的事,生命的終點也只是慢慢的倒數而已。

然而如果瓦特尼就此了結自己,恐怕故事就到這裡止步;同樣已經在賀密斯號上的小組夥伴,誤以為瓦特尼小命難保,也抱持著悲傷的心情準備返回地球。

最後瓦特尼選擇幽默自己,試著存活下去,看自己能努力到什麼樣的地步,真的活不下去,他也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也就是說,瓦特尼捨棄了放棄這件事,並且努力看看,於是過程看得到他如何激盪自己的腦力,把無化成有,把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慢慢提高成也許有這麼一點可能性。

只能說,還好是瓦特尼留下,因為他還懂得自我解嘲,從生活中找樂趣,花時間解決問題。

前期幾乎都是瓦特尼獨自解決問題,畢竟沒有半個人發現他其實仍活在火星上,哀悼聲不斷;之後太空總署裡的小小職員明蒂卻發現瓦特尼其實還在火星上倖存的事實,通過這個發現,太空總署召開了記者會、隨時關注瓦特尼的消息,可以說不知情的瓦特尼並沒有發現自己從這一刻起變成全地球矚目的焦點,卻還在他的火星上,透過夥伴來不及帶走得資源,看著影片跟聽著音樂,只為了打發無聊的日子。

中期開始太空總署總動員,只為了救出瓦特尼,期間做過不少的嘗試,幾乎絞盡腦汁只為了讓瓦特尼回到地球。不管是聯絡上瓦特尼、或是一度中斷,再來是小組發出訊號協助救援等等,整部倖存生活愈發高潮、愈發樂趣,每個細節都不容錯過,瓦特尼充滿幽默感的日記更是精采絕倫。

整部小說從明蒂發現瓦特尼還活著開始,不時會與將瓦特尼的日記與地球的慌亂現況形成對比。


地球.太空總署處負責人泰迪:真想問瓦特尼現在在火星上想什麼…
火星.正在看影片打發時間的瓦特尼:為什麼海王子能夠控制海豚?他們是哺乳類動物耶,這不合理啊!
....


類似的趣味對話在無窮盡的器械修理、運作、製造中產生非常多的幽默,幾乎搶走枯燥的理學光彩,更讓人敗給瓦特尼。不過正是瓦特尼這種大膽又心細的作風,又臨時失控的演出——不過他還是很愛惜他的小命,儘管後來得到太空總署的遠距離教學,事實上有些部份還是歸功於他自己的判斷(更不用說他也曾數度把自己弄到絕境)。

到了後半段,失連的瓦特尼又得靠著自己一步一腳印走出升天,並且和小組聯絡上,實在很精彩,真恨自己的翻頁速度不夠快,無法快點看到結局。尤其是瓦特尼真正感受到期望也會變成失望的可能性之後,每一分判斷都會影響到接下來劇情的走向。瓦特尼不幸運也幸運,卻只是在鋼索上摸索自己的命運。

尤其是後期小組決定回去接他時,那五個人都必須做好只要任務失敗就必須陪葬的心理準備,我認為這部份安排了每個小組員和自己的家人、情人對話的內容讓人相當動容,畢竟沒有人知道任務成功或是失敗。其中最讓我感到傷心的是年紀最小的貝絲,當我還在納悶她堅定的說著「自己一定會活著」的自信從哪裡來的時候,下一秒我就懂了露易斯的決定:犧牲其他人,讓她活下去。

其實,光是看到內容簡介不難猜到故事的走向應該是皆大歡喜,只是這個過程不時夾帶著巨大的危險。瓦特尼知道自己可能隨時致命,他仍舊選擇活下去——我想如此艱難的生存他都做到了,地球上還有什麼會比在宇宙中生活更艱難的事情嗎?

不論瓦特尼存活與否,我們都應該了解到,不要輕言說放棄,放棄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倒不如嘗試以後才甘願順應那個也許壞、也許好的結局。

我真的很推薦這本書,大概是我今年認為最值得一看的書了。

看完結局,雖然是快樂的,胸口卻泛著酸楚、反而很想哭,這其中的血淚,其實是很難一一說明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